本网页由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老师为中心的专家们,结合本网站贵重的文档资料,提供有关丝绸之路的丰富多采的话题。

从楼兰艺术看希腊化艺术的东传

陈晓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生)

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雄主亚历山大为了“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发动了一系列征服东方的战争。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患疟疾在巴比伦去世,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随即分裂为埃及的托勒密王国、两河流域的塞琉古王国以及中亚的大夏王国等希腊化王国。在此后三百年当中,希腊文明随着希腊化王国对亚洲的统治而在东方各地生根开花,东方被希腊化了。同时,希腊文明也在接受东方文化的洗礼。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埃及、波斯、大夏以及印度等地古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史称“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时间范围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直至公元前30年罗马人推翻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埃及托勒密王朝为止。

  
(插图 1)

公元前30年,罗马人吞并托勒密王国,标志着希腊化时代的结束,但是东方希腊移民文化对亚洲各国古文化的影响却仍在继续,波斯的“帕提亚艺术”(Parthian Art)、中亚的“大夏-希腊艺术”(Greco-Bactrian Art),印度河上游西岸的“犍陀罗艺术”(Gandhara Art)都包含有强烈的希腊文化因素(在楼兰发现的羊毛壁毯(插图 1))。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 Hedin)首次进入塔克拉玛干东部沙漠进行地理探险,并在罗布泊西北意外发现一处具有希腊艺术风格的建筑遗址[1]。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只知道古希腊艺术向东最远传播到中亚大夏(今阿富汗西北)和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北部)。殊不知,在遥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竟然也存在如此精美的希腊艺术。翌年,斯文赫定重访罗布荒漠,首先发掘了这座希腊艺术宝库;随后又在这座古遗址东南发现了消失1400多年的楼兰古城。消息传出后,在国际东方学界引起极大轰动[2]

(插图 2)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M.A. Stein)对这座颇具希腊艺术特征的遗址进行了更为科学的发掘和勘测,编号楼兰LB遗址(插图 2)

[3]。尽管早在1900年这座遗址就被发现,但它对西域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讨论。本文将以楼兰LB遗址为切入点,讨论希腊化艺术对中亚早期佛教艺术的影响,以及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的最初传播。

一、法显笔下的“四方僧房”

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并在他的游记中留下了对西域佛寺的最早记录。法显对西域佛寺的描述言简意赅,只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的于阗佛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他说:“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约4.5米)。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需。”于阗、楼兰皆地处沙漠干旱地带,植被贫瘠,当地人散居在河流冲积出的沙漠绿洲上。佛寺也随居民点分布,星罗棋布地建在沙漠边缘的小绿洲上。

据考古发现,法显笔下的西域佛寺,平面呈方形,中间为佛塔(晚期改为佛像),四周环以单层或多层围墙,围墙上绘有壁画,在围墙与佛塔或围墙之间构成礼拜道,今称“回字形佛寺”。法显所说的“四方僧房”,则是指僧人生活起居的场所,围绕着一个方形院落,四边各建一排僧房。

(插图 3) (插图 4)

耐人寻味是,楼兰LB佛寺(插图 3)和公元3-9世纪西域流行的回字形佛寺不尽相同,只有单层木骨泥墙,围墙上无壁画,用木雕装饰,佛寺内供养栏楯式佛塔。此外,LB佛寺的装饰艺术也和塔里木盆地其他佛寺迴然不同,具有浓郁的希腊化艺术风格。

(插图 5) (插图 6)

尽管楼兰LB遗址的露天佛塔残缺(插图 4)不全,但佛寺内供养佛塔的残余部分仍可复原出这类佛塔的完整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小塔(插图 5)四周有栏杆(插图 6)环绕[4]。据《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三记载:“作塔法者,下基四方周匝框栏循,圆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盖,长表轮相。”据此,楼兰LB佛塔当即佛典所谓“栏循式佛塔”。

二、犍陀罗艺术之光

(插图 7) (插图 8)

楼兰LB佛寺犍陀罗艺术风格更为鲜明地表现在装饰艺术方面。塔里木盆地现存最早的佛寺在今新疆若羌县的米兰,尽管人们对米兰佛寺(插图 7)的年代尚存争议,但是中外研究者一直认为它是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佛寺之一。这个认识主要基于米兰佛寺壁画(插图 8)的艺术风格,具有公元2-3世纪犍陀罗艺术的特点。然而,犍陀罗艺术主要表现为希腊化雕刻艺术,基本上没有任何壁画。由于塔里木盆地没有适于雕刻的石材,所以西域艺术家运用犍陀罗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米兰佛寺创作了大批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壁画。

(插图 9)

楼兰LB佛寺与米兰佛寺的情况非常相似,只是西域艺术家在LB佛寺创作的不是壁画,而是具有浓郁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木雕。例如:楼兰LB.II佛寺出土的一件木雕,装饰立佛形象[5]。这种纵排的立佛像在犍陀罗艺术中极为常见,作为主体雕刻的边界装饰。LB.II的这件木雕,无疑也是用作寺内主体装饰的侧边柱。

(插图 10) (插图 11)

楼兰LB.II寺庙还残存一件门形木雕(插图 9)、一件门楣装饰(插图 10)及一件天王形象木雕[6]。通过与米兰壁画(插图 11)对比,我们可以将这些木雕残片进行复原,其艺术主题当即佛传故事《须达挐太子夜半逾城出家》,如今只留下城门和帮助须达拏逾城的开路天王。

三、帕提亚和大夏艺术的影响

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帕提亚艺术、大夏艺术等多种艺术交流传播的必经之地。楼兰LB佛寺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佛教传播中心,也融汇和吸收了各个艺术流派的精华。 公元前3世纪,帕提亚帝国在伊朗高原兴起,建立了横贯亚洲大陆的大帝国,中国史籍称为“安息国”。帕提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往来十分密切,公元148年,帕提亚王子安世高曾来中国传布佛教,并把大批西域文字的佛典译成汉文。据我们复原,楼兰LB佛寺有一件格里芬守护花瓶题材的木雕,生动展现了帕提亚艺术对楼兰艺术的影响[7]

格里芬来自希腊神话,往往表现为带翼狮子。帕提亚人酷爱希腊艺术,创造出格里芬守护花瓶的题材,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这样一件公元3世纪初的石雕[8]。这个题材又被楼兰人用在佛寺装饰艺术中。

(插图 12) (插图 14)

东汉末年,楼兰、精绝、且末等塔里木盆地东部绿洲小国被鄯善统一,而精绝国所在地——尼雅遗址出土了同样题材的木雕横梁(插图 12),与楼兰LB.II佛寺木雕如出一辙。另外,楼兰LB佛寺装饰艺术纹样中,菱格纹(插图 13)几何形四瓣花纹(插图 14)等均带有帕提亚艺术色彩。

(插图 13)

早在公元前3世纪,佛教就从印度传入大夏。大夏佛教艺术秉承希腊艺术传统,但又自成体系,佛像带有头光和背光,与犍陀罗艺术只有头光的佛像不同。斯坦因在楼兰LB.II寺庙发现了一件木雕(插图 15),表现了八位佛像,均位于龛下,列成一排。斯文赫定在楼兰LA遗址也曾发现类似的坐佛像。从这些佛像带有圆形头光和背光看,显然受大夏佛教艺术的影响。

(插图 15)

总之,楼兰LB佛寺作为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为我们认识中国境内早期佛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佛寺形态来看,楼兰佛教主要源于犍陀罗,同时借鉴帕提亚、大夏等多种艺术风格。正如北京大学汤用彤教授指出的,“佛法来华,先经西域。在汉代,我国佛教渊源,首称大月氏、安息与康居三国。”[9]大月氏又称“大月支”,是中国对犍陀罗、大夏等地贵霜人的别称。《出三藏记集•支谦传》记载,大月支高僧支谦的“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168-189年)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所以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提出,佛教传入中国与成百上千的贵霜大月氏移民在东汉灵帝年间侨居于阗、龟兹、鄯善、西安、洛阳直接相关[10]。本文对楼兰LB佛寺艺术特征的讨论,说明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及希腊化艺术的东传,归功于公元2世纪来自犍陀罗的大月氏人移民。

[1] Sven A. Hedin, Lop Nor. Scientific Results of a Journey in Central Asia 1899-1902, part.1, Stockholm: Lithographic Institute of the General Staff of the Swedish Army, 1905.
[2] Sven A. Hedin, Central Asia and Tibet: Towards the Holy City of Lhasa, Delhi: Low Price Publication, 1997, pp. 109-138; 381-284.
[4] R. Whitefield and Anna Farrer,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Chinese Art from the Silk Route, London: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990, pp. 148-149, figs. 118A-B.
[5] F. Bergman, “Loulan Wood-Carvings and Small Finds Discovered by Sven Hedin,” BMFEA, No.7, Stockholm, 1935, pl. IV: 4.
[6] F. Bergman, op. cit., pl. I:2; IV:5.
[7] F. Bergman, op. cit., fig.2, pl. II; IV: 6. 王炳华:《沧桑楼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页8。
[8] 帕提亚石雕格里芬像,参考大英博物馆网站(http://www.thebritishmuseum.ac.uk)。
[9]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57。
[10] 林梅村:《贵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国考》,收入林梅村:《西域文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页33-67。
2006年09月01日发行
编辑: 大西 磨希子

目录

作者

1983年生于中国辽宁省盘锦市,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楼兰佛寺考》。2005年毕业后继续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主攻汉魏南北朝西域艺术,撰有《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西域研究》(2006年第4期)。 [ 更多... ]

索引

数字丝绸之路

阅览须知

  •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 点击连接(图片号码前面的蓝字)可看原图片。
  • 一些图片上执行了附加文字处理或对颜色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