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沙武田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就敦煌石窟而言,最早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当属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他们来到莫高窟以后,首先集中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负责文字记录,抄录大量的洞窟各类题记,测量师 瓦扬(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努瓦特(Charles Nouette) 分别负责测绘与洞窟拍摄工作,他们一直工作到5月27日,期间除了在藏经洞检选写经佛画外,一直在从事洞窟的各类必要工作。

伯希和共计编号至182号,其中莫高窟南区洞窟至171号,北区181、182号,中间空缺号洞窟不详。共计拍摄莫高窟外景、洞窟彩塑、壁画等照片计368张,先后发表于1922-1924年在巴黎出版的《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六大本(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Carnet de notes de Paul Pelliot,inscriptions et peintures murale,I-VI,Paris,1922-1924.),均为单色图版。此书所披露的敦煌照片资料,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亦即莫高窟洞窟图录(以《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在中国大量出版之前,成了世界各国学术界从事相关研究主要可资利用的洞窟彩塑与壁画照片资料,对世界范围内敦煌石窟与佛教美术的研究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即使到了今天,即使是敦煌研究院先后出版了大量各类图录,但由于该资料的全面性、原始性,以及照片拍摄年代的关系,一直是学界重要的参考资料。

最值得一提的是,从伯希和考察团拍摄到今天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当中,由于自然、历史以及人为的关系,洞窟已经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时完好的彩塑壁画,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代表像敦煌编第220窟上层壁画),但却在伯希和图录中意外得到保留,弥足珍贵。另一方面,洞窟变色、脱落、崩塌等属自然不可抗拒力量的作用,也使得百年前的照片成了不能再现的历史。现在的莫高窟崖面为了保护而被加固,属不得已而为之,却使今天的人们无法看到莫高窟沉淀了上千年时间的外景与面貌,但在伯希和考察团的照片中有记载。

由此,伯希和考察团照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资料价值与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但遗憾的是,法国出版的《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六大本,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册数有限,价格昂贵,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并未得到普及。就我所知,在中国国内的大学与研究机构,有此书者仅有寥寥几家,私人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很不方便大家的阅读了解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为此,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组织规划了专门的课题,通过和日本东京东洋文库、中国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甘肃省图书馆等研究机构人员的合作,资源共享,通过现代电脑数字技术,把伯希和考察团在一百年前拍摄的近400张敦煌莫高窟外景、洞窟、壁画、彩塑等照片数字化,在原书照片的基础上配合专业的文字介绍,以日文、英文、中文等多种语言的形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平台,供全世界的爱好者、专家学者无偿使用,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可算作国际敦煌学的喜事、盛事,当永记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