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敦煌图录》图版说明 第5卷 图284

张善庆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

敦编第428窟,中心塔柱东向面。中心塔柱窟来源于古印度的支提窟,主要为了适应僧徒行道而设计。根据佛典朝拜者绕塔可获无量功德。中心塔柱并没有出现在北凉三窟中,直到北魏才被大量使用。其结构分为塔基、塔沿和塔身三部分。造像壁画布局也和四壁一样:药叉画在接近地面的塔基上,或是奏乐舞蹈,或是作承托塔身状;塔沿上的供养人多以塔柱的一个向面为单位,分为两列相向而立,队列中间书写发愿文;如此经由药叉和人间的供养人像列再向上,便是塔身上的佛国世界。图片所示正是该窟中心塔柱的东向面,是佛教徒进入洞窟中所看到的第一铺造像。它对全窟的内容具有统摄作用。龛内外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这是北周造像组合的一个新发展。北凉三窟中并没有塑像胁侍的出现。北魏时期造像组合发展成一佛二菩萨或者二力士,而且胁侍一般身处龛外。北周时期弟子像才进入这个组合,不仅有老幼之分,还直接进入到龛内成为紧靠主尊的造像。这种以主尊为中心,弟子菩萨分处两侧的布局被一直沿袭。唐朝天王和力士的加入也只是排在菩萨的外侧而已。该窟面积较大,全窟供养人共计1186人,各壁壁画又堪称时代代表,因此学者推测这就是唐代《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所记载的北周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组织开凿的。

相关的《伯希和敦煌图录》网页

相关洞窟的其他说明